文
米粒妈
这一头,新东方俞敏洪捐掉课桌,开直播卖农产品;另一头,学而思选择了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周末,低调宣布离场。
两大巨头退出K9,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而这个时代,包含着两代人的记忆
新东方,是伴着米粒妈长大的;而米粒的童年,少不了学而思的影子。
小时候看着海淀孩子上各种培训班,我其实挺羡慕的,每次跟米粒姥姥提出“我也想上”,话还没说完,就会被米粒姥姥一句“咱家没车”给怼回来
刚上初中的时候,我家仍然是“没车一族”,放寒暑假,我就给自己在新东方报课,住宿的那种,用实际行动回应米粒姥姥的那句“咱家没车”
当年我们全家人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夏利(捷达和桑塔纳都不敢奢望)
后来家里虽然买了车,但我却爱上了这种“住宿制培训班”,跟全国各地来学习的孩子们一起,谈天说地,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其中有的现在都经常有联系。
不知道米粒长大后,会不会回忆起上学而思的日子,那些大班、小班、线上、线下课,之前一直跟我嚷嚷着“拥护双减”的他,在得知秋季班上完就没有了之后,还是有那么一丢丢小失落,当然主要是舍不得老师
不管有多少记忆,多少情结,多少依赖,从暑假开始,一个个“双减”重锤落下,我们当家长的,能做的,就是顺应政策的变化,帮助孩子规划好“没有辅导班”的学习生活。
补课大潮褪去,总会有一些孩子脱颖而出,而这样的孩子,正是我们养娃的方向。
爱运动、身体好的孩子
为啥要把运动排在第一位?哈哈,因为好身体是1,没有它,学习、兴趣、特长再多,也都要通通归为0~
之前大家都在传北京中考体育总分要加到80分了,米粒脸上的迷之自信挡都挡不住。
其实我特理解体育渣家长的崩溃,确实不是每个孩子都像米粒这样天生好动,但练体育真的是稳赚不亏的事儿。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因为北京早就中考考体育了,是实打实计入总分的,米粒妈当年也是被虐得不轻
那时候海淀中考各科(包括体育)和北京其他区是分开的,体育只有海淀是超级严格扣分的,差一点都不行
于是,我花了一年时间,疯狂练体育。
每天跑两千米,80个仰卧起坐,蛙跳台阶6层楼……我愣是从一只弱鸡,练成了体育健将,变成了全班体育中考满分的三个人之一(人生巅峰 )。
话说,我从小身体一直小毛病不断,经常感冒,还鼻炎、结膜炎、胃也不好……但疯狂练体育那一年,真的是我身体最好的一年,没生过病,而且以前特别怕冷的我,居然那会儿在教室里,别人穿毛衣我穿短袖
中考考体育,又不是为了选拔奥运冠军,真的还没到拼天赋的程度。它的目的就是让咱们重视运动!重视运动!重视运动!
比如米粒妈,如果当年中考,体育不计入总分,那我大概率会一直弱鸡下去
其实运动,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是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爱运动的孩子,精力更充沛,也更能抗挫,毕竟,没有什么难事儿是出一身汗解决不了的
前几天,米粒妈跟旅居南非的藤校妈聊天,她还在跟我说,她5岁女儿所在的国际幼儿园,班里孩子超过一半学骑马,每个都学游泳,9成学高尔夫,还有学体操的
藤校妈写过一篇文章,分享过的“全人教育”理念,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体能训练
其实很多国家都是这样:体育是第一主科,运动是最大的正事儿
米粒妈之前在《奥运冠军学霸扎堆?这些学霸和大佬为什么都对体育情有独衷?》里写过,美国人对体育超级看重。如果你学习很好、读书很多,却不擅长体育,那大概率会被人嘲笑是“nerd(书呆子)”。
但是如果你读书优秀的同时,还很擅长体育,那大家会觉得你“cool(酷)”!
其实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由衷地热爱运动,享受运动带来的幸福感,而不仅仅因为要考试。
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精力,你更希望去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生活方式,还是考完试就想赶紧摆脱掉的枷锁?
有内驱力、自律的孩子
双减后,没有考试检验,没有排名压力,没有补习兜底,一些孩子真的放羊了,一些孩子反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有更多时间阅读,拓展兴趣,弥补短板。
“双减”是面镜子,有没有内驱力,是不是自律,一目了然。
自律的孩子,即使没有课后班,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会自己找事情做,查漏补缺,不放弃自我学习。
而不自律的孩子,挖空心思逃避学习,没有家长盯着,没有课后班托底,就“原形毕露”了。
其实成绩好与进取心未必成正比,很多学校里的佼佼者,可能都是父母和老师逼出来的。
米粒妈在X大附中读书的时候,班里有两个女生,那时候在学校里也算是风云人物了,既冲击竞赛,又能把各个学科平衡好,还多才多艺。
最后考上了国内的名校以后,却慢慢松懈下来,习惯于舒适区,懒得跳脱,毕业后嫁得都不错,但米粒妈还是隐隐觉得有点可惜。
其实现在想想,她们那会儿都是典型的乖学生,在校听老师,是老师的宠儿,在家听家长,是家长的骄傲。
当年问她们理想,其实一直没有得到答案,她们只是在拼命地学习,全力以赴参加高考,高考一结束,好像使命就终结了。
包括当年去美国留学时,我身边的好多留学生也一样,在国内的时候各种努力备考,一踏出国门,立马放飞自我。
米粒妈当年在国内的大学好友,高考还比我多考了十多分,我们一起出的国。
到了国外,她就上了一个学期的课,之后就彻底“堕落”了。说好的一起上自习,早上打电话怎么都不接,傍晚六点起床,问我打电话有什么事。
很多留学生真的过上了电影里美国年轻人的生活——白天睡一天,夜里嗨一夜,整晚Party,夜夜笙歌,男男女女,纸醉金迷。
然而这一切,他们远在国内的父母不会知道。
米粒妈好友的男朋友,在美国的大学读了8年才毕业。他完全成了学校里的“原住民”,新来的老师和同学都会去他那里“报到”,跟他打听一些学校的小道消息。
其实大学里只要稍微用点心,考试都应付得过去。但他就是满不在乎,挂了科继续修继续考,下一次再挂,挂了再考。
学校当然更不在乎,你花钱来读书,只要学费不欠账,老师会等着你慢慢学,慢慢考,慢慢毕业。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所在的城市,每年有一半时间都飘着鹅毛大雪。我每天把自己裹成个“粽子”,背着超级沉的大书包,独自一个人去图书馆自习,一边走还一边在心里给自己鼓劲儿。
▲米粒妈读大学时一学期的教科书(和GMAT OG)
老实说,那是我仅存的一点点自控力,每当我看着外面冰天雪地,想偷懒的时候,就想想我当年在温水煮青蛙环境下决心出国时的勇气。现在想来,那段在美国孤独的求学生活,甚至让我有点感动
所以,我常常想,与其花时间、花精力拖着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反倒是让孩子自己慢慢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怎么学习,更有意义。
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也要让他们明白,人生并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很多事情,刚开始觉得不擅长、没兴趣,一旦通过努力获得进步、获得成长,那种成就感会更让人满足。
▲这是我大四的宿舍,左下角是我用自己打工的钱买的黑莓手机,暴露年龄了
“太难了”“不喜欢”……这些都不是退缩的理由,什么事情都需要尝试过、学习过、努力过,才有资格说自己喜不喜欢,擅不擅长。
这是成长的必修课,“双减”让这门课提前上演,总比把孩子们鸡进大学,却因为他们不自律,没有努力的方向,而颓废收场要好。
学习习惯好、爱阅读的孩子
可是孩子没有内驱力、自制力,怎么办?难道就听之任之,撒手不管了吗?
当然不是。
我们正好可以通过培养孩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他们习惯自律,并感受自律带来的成就感。
不上课外班,恰恰可以让学习重点,回归校内,把精力用在课堂上,不需要题海战术,也不需要像熬鹰一样去熬孩子的时间。
做题,少而精,一种题型、一个概念,吃透了,会举一反三;每天预习+复习,当日事当日毕,复习的过程,就是把模棱两可的知识点巩固再巩固的过程;错题本用起来,查漏补缺小能手,不管考不考试,都不要放过任何一个自己没掌握全面的知识点;说实在的,小学阶段的学习,还没到拼智商的程度,回归课内,只要脚踏实地,成绩也绝对差不了。
关于阅读,米粒妈已经说过无数次了,中英文阅读,虚构非虚构,精读泛读,全都要跟上。
阅读也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毕业后,工作中,很多的自我学习和思考,其实都是靠大量的阅读。
认识自己,有职业规划的孩子
说“职业规划”大家都觉得太早了吧,孩子才多大?这才哪到哪啊!
米粒妈之前在《姐弟双双从清华落榜,转投北大:这件事,比高考分数更重要!》里写过,咱们中国家庭大多是为高考准备18年,但报志愿却相当随性。
很多孩子到大学毕业,甚至三四十岁了,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擅长什么。
其实让孩子从小认识自己,看见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点,真的很重要,如果能从小就做好职业规划,人生中的很多弯路是不必走的。
比如说我,哈哈哈哈~
米粒妈从小被米粒姥爷洗脑:你天生就是工科女;你就是学理工科的苗子。(我小时候好多年一直以为“工科”=“工人”)
我从开始数数的年纪,他就教我二进制(我太难了)
为了培养我对理科的热情,他经常跟我讲数学有多么酷,出各种刁钻的题来考我,还找来俄国的教材,什么《吉米多维奇习题集》让我看
米粒姥爷带我去游泳,引导我潜到水下,从水下观察地面,给我讲解光的折射;当鸣笛的汽车从我们身边经过(经过时,笛声高低会变),米粒姥爷就会给我讲声音的震动和传播。后来这些知识,在高中物理中都学到了
每次米粒姥爷从国外出差回来,就给我成套成套买乐高(咱们这代人小时候,哪有多少玩过乐高的啊,邻居的邻居、同学的同学各种找借口去我家玩,都是拜米粒姥爷所赐)
总之,为了让我燃起对数理化的熊熊热情,米粒姥爷也真是拼了。
我家什么电器坏了,他第一反应就是让我想办法♀️
但我骨子里其实更喜欢学文科,文科对于我来说,更喜欢,也更擅长。但是因为我当年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识,米粒姥爷让我学理,我没有反驳的理由,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想学什么,我不笃定,不确信。
所以转学到美国之后,兜兜转转,我修了很多的专业,回国后才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哈哈,没错,就是现在,不知疲倦地做一枚“公号狗”,写文章,跟大家分享有价值的内容和好物
好吧,我承认,跟米粒姥爷当年给我报的计算机、电子工程、自动化,差出去十万八千里。
很多人觉得工作做什么没那么重要,稳定就行,收入高就行,但其实工作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啊~人一生中有大把的时间在工作,做一份有成就感、让人内心满足的事业,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一定要让孩子看到自己,感受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做什么能眼睛放光,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那可能就是ta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我们做家长的,观察、建议、给予,但说真的,别轻易下判断去否定孩子,时代瞬息万变,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才有无限的可能。
教培离场,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每个孩子命运的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好在,人生的路才刚刚开始,孩子越早地认识到内驱力、习惯、终身学习的重要,以后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0~5岁宝妈请:@米粒妈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