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三万 财经时间 2021-12-20 05:16
手机阅读
作者:沈三万老沈
近日,互联网裁员潮愈演愈烈。
据媒体消息,爱奇艺被曝裁员20%-40%,成为爱奇艺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裁员;字节跳动也不例外,旗下字节教育将彻底放弃中小学学科培训,瓜瓜龙、清北网校等多个平台均开始裁员,并且撤销人才发展中心;此外,百度、腾讯、快手等互联网大厂都在此次裁员潮中榜上有名。
然而另一边,在制造业,正呈现出“供需两旺”的人才流入现象。
央视财经消息,近日,新能源巨头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在宜宾开展招聘,吸引了大批求职者,现场人山人海,热闹程度堪比春运。新兴产业的崛起,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加入。
专家表示,“程序员离开大厂进工厂”正在成为新趋势,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加入制造业。那么,制造业是否将重新构建高薪人才版图?
火爆的制造业招聘会
近日,新能源巨头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在宜宾招聘,现场的火爆程度与互联网行业的裁员寒冬形成鲜明对比。事实上,这场热闹非凡的招聘会并非个案,以新能源、芯片、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转换人生赛道,不再执着于互联网大厂“百万薪资的内卷”,而选择大胆拥抱制造业。
央视财经调查显示,应聘潮流正在改向,研究生、博士生开始青睐工厂,程序员离开大厂开始走进工厂。从“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用人方来看,近年来排名前10和制造业有关的行业主要有: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汽车制造。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苏中兴表示,我国的制造业非常有前景,未来5-10年制造业会迎来黄金时期,迎来最好的一个时代。
在这背后,是高端制造业的稳步崛起。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1%,两年平均增长12.8%;具体到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33.6%,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9.3个百分点。从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来看,新材料、通信设备、生物医药等板块表现突出,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呈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而在宏观政策方面,一边是“双减”政策的落地,打击学区房,把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上教育改革的日程;一边是反垄断,对互联网巨头加强约束。工信部公布的第三批29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九成为制造业。
随之而来的,是高端制造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
近日,人社部发布2021年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显示,其中58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最新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将接近6200万人,人才需求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则显示,自2022年Q3起,尽管互联网仍然是人工智能人才需求的主导行业,但传统行业AI人才发展指数也大幅增长。到今年春招,传统产业界的应届博士生招聘需求同比增幅达到75.7%。由于人才供需存在巨大缺口,高端制造业的薪资水平不断水涨船高。据央视财经报道,近年来,高薪引才已成为企业普遍做法,有的公司还加上了股权激励,还有的专门开辟技术人才晋升绿色通道。
广东省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黄茜表示,从技工到技师,中间有十个级别。最高的级别工资可以等同于高级工程师,或者直接达到职能经理水平,一年有三五十万的收入。黄茜所在的企业主要生产半导体基础材料,目前急需机械和自动化的一线技术人才,岗位月薪在8000元到12000元之间,并提供五险一金。而在杭州某信息技术公司里,技术工人不仅待遇优厚,精神层面更是处处给予充分认可。2020年,上海市技能人才与高技能人才平均工资,比全市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分别高9%和16%,比普通管理岗位人员中位数工资分别高出11%和37%。人才有流入就有流出。
在另一边的互联网行业,在长盛不衰近二十年之后,迎来了反垄断、增速放缓、存量争夺等举步维艰的白热化竞争。对人才来说,“进互联网大厂就能年薪百万”的神话正在被打破。
没有一种产业可以经历永远“长盛不衰”的高增长,互联网行业也概莫能外。人口红利式微,国内新加入互联网人口的增速不断下降,导致流量越来越贵,过去二十年“跑马圈地”式的扩张已经一去不复返。新增“网民”少了,蛋糕没有变大,企业必须花更多的精力来撬动每一口蛋糕。
而严监管则成为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一家互联网企业头上。在反垄断大潮下,阿里、美团等互联网大厂均没有逃过被罚的命运,而这还只是开始,未来监管或者还会更加严格。
在“互联网黄金时代结束”的命运下,裁员成为了互联网大厂心照不宣的共同法宝。
2021年11月,第三季度电话会议上,快手和爱奇艺分别提及“降本增效”和“开源节流”两个关键词;字节跳动则在内部商业化全员大会中表示“确实存在业务和组织臃肿问题”。
拉勾招聘数据研究院报告显示,自11月以来,互联网大厂的人才需求指数整体下降26%,对比去年11月中旬开始的招聘需求上涨趋势,今年出现拐点开始下降。前程无忧的数据则显示,互联网公司2022届校招岗位总数比去年缩减15%至20%,薪酬没有明显增长。令人后怕的是,相比年轻人“大厂工牌带来的高薪和机遇”神话被打破,35岁大厂“老黄牛”面临了更为残酷的“被优化”命运。
2022年,一篇《开始集中清理 34 岁以上员工》的帖子在华为内网出现,迅速引发轩然大波。尽管该帖被迅速删除,但此帖引发的深远影响烙印在了一整代互联网人身上,正式拉开了“35岁现象”的全民大讨论。
“35岁”成为了互联网员工“性价比”开始走下坡路的节点。通过奋斗,他们好不容易爬升到管理层的位置,拿着相对较高的薪酬,但个人精力开始下滑,也需要应付家庭的负担,能够投入给工作的热情有可能开始下降,即便他们有更丰富的经验,在疫情后的互联网经济寒冬中也远远不及年轻劳动力的高性价比。基于此,35岁的大厂管理层也被称为“伪中层”。
动荡之中,人才的流动开始展现微妙的变化。一只亚马逊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一个年轻人“离开大厂走进工厂”,是否会引起将来一群人、一代人的选择,进而改变制造业和互联网行业的结构,答案十分值得期待。
部分互联网大厂的“闻风而动”,也在印证制造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增强。
腾讯2021年Q3财报显示,其研发开支达到了137.3亿元新高,而这些钱多被用在了云计算等基础建设领域。阿里最新一季的财报,在总收入项目中,强调了“由阿里云和菜鸟构成的企业数字化及服务板块收入,已经在截至9月30日止的6个月同比增长32%,贡献了超过575亿元的收入,数字服务开始向实体经济领域延伸”这一点。脱虚向实、坚持硬核科技、深挖科技红利,已经成为了国家坚定不移的目标。这一点,对所有的科技互联网公司,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从前,传统制造业在互联网数字化面前苦苦追逐;现在,互联网行业正在向高端制造业奋力延伸。
两极分化
值得一提的是,从制造业整体来看,存在“人才两极化流动”的现象。
传统工厂里,一边是低端制造岗位的年轻人在生产压力下加速逃离,一边是名校硕博、互联网科技人才积极加入,试图改变传统行业,“两极化流动”现象十分剧烈。
据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2-2020年,规上制造企业平均用工人数由8711万人下滑至6550万人,远高于同期营业收入3%水平的降幅。从受教育程度看,制造业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占比相对较小。2022年制造业城镇就业人口中受高等教育人员占比17.3%,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个行业中排名倒数第5,甚至低于全国22.8%的水平。制造业中的中低端技师能否搭上“制造业二次发力”的风口,改变劳动价值、薪酬价值、社会价值不匹配的现状,重新成为年轻人的择业考虑之一,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面前,政策先行。
12月9日,国务院学位办印发《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意见》,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按学科门类授予学士学位,在证书效用方面,两者价值等同,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样的效力。
对于80、90后两代人来说,父母教育子女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好好学习就等着去工厂当工人吧”,这也折射出中低端工厂劳动力在择业端的遇冷。而今,当制造业迈向高端化发展,这一传统观念是否会随之改变?
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德国制造业模式。
2011年,德国首次提出“工业4.0”,并于2013年正式推出《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旨在通过发展与推广高新技术实现德国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促进德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
德国以“制造业数字化”为中心,改造了传统制造业,并将其与新兴产业融合对接起来。目前,“德国制造”的机械设备产品一半以上都应用了微电子控制,而十几年前这个比例还不到5%。
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认为,21世纪以来,有两大动向席卷全球,一是金融和经济危机,二是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后者意味着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结合基础上的新经济即将到来,这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8月,环球网翻译发布德国媒体“德国编辑部网络”的专题文章《中国经济与德国模式》,文中指出,北京采用的未来科技大战略与德国“工业4.0”的概念相似,包括德国在内的全球国家都对中国的未来产业方向高度。
作为时代浪潮下的个体,这无疑值得每个人。
顺风,则可扶摇直上;逆风,势必举步维艰。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互联网大厂,都在奋力争取登上新风口的船票。
朋友们,您更看好高端化发展的制造业还是脱虚向实的互联网大厂?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