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分!“情人节”只会喂屎圈钱,第一天就被网友骂上热搜第一

运维

  众所周知。

  中国观众拥有全球最多的“情人节档”,2·14,3·14,5·20,七夕,甚至9·9,平安夜都能以爱之名凑热闹……

  但。

  “情人节”越来越多,为情人节特供的电影却越来越烂 。

  这种近乎喂屎的圈钱买卖在今年达到高潮。

  三部爱情片, 均分不到3.5。

  单日票房冠军《十年一品温如言》荣获“开年第一低分”,被网友骂上热搜第一。

  诡异的是,第二天,《十年一品温如言》票房急速坠落,从1.4亿跌至1300万,最终票房也仅1.67亿。

  △ 来源:猫眼专业版

  “一日游”,“一夜情”成为绝大多数国产爱情的命。

  国产爱情何以至此?

  痛骂之后。

  是时候,认真问一问。

  01

  过去,我们爱情片不是这样的。

  不提八九十年代。

  千禧年,爱情片的票房尚和口碑正相关的——冯小刚《非诚勿扰》,是那十年票房最高的爱情片,评分7.2,排得进前三。

  变化始于10年代。

  2010年,国产电影正式进入百亿时代,观众变多,市场变大,这让过去依靠导演个人审美主导的电影,越来越难以服众。

  越来越多黑马脱缰而出。

  2011年,最大的一匹终于来了。

  《失恋33天》。

  必须承认它营销的大胆(鸡贼)——居然专挑光棍节上映,讲一个失去爱情的故事……

  但即使如此。

  最专业的票房专家,也不敢预测,这部总投资才890万的“小电影”,能在全国拿下3亿票房。

  这是何等惊人的票房回报率。

  《失恋33天》的成功是不是偶然。

  Sir不想马后炮。

  Sir只看到,《失恋》之后,中国电影市场多了两个新东西。

  是光棍节档。

  那两年,甭管你单恋初恋热恋失恋,国产爱情兴起了赶光棍节上架。

  另一个,是“小妞电影”。

  尤其后者,在小妞电影最火的那几年,几乎一半的中国一线女星,都主动贴脸。

  章子怡,范冰冰,周迅,汤唯……

  人人都想碰出,撞出,复制出下一个奇迹。

  甚至是白百何自己。

  《33天》后,白百何两年内主演了三部爱情片,但不论口碑,票房,都与当初相差甚远。

  我们常说尊重市场尊重市场。

  但尊重,绝不是简单地迎合。

  真正的尊重,往往甘于寂寞,甘于等待时间去验收。

  当爱情片“幸运”地跑出一个爆款,大家想的,不再是怎么琢磨它里面看似随意其实步步为营的设计,看似俏皮也许投入了创作者真情实感的爱恨。

  而把票房简单理解成数字,把数字拆解成标签的排列组合。

  类型、档期、话题、演员……

  这叫尊重?

  2011,《失恋33天》带火浪漫小品。

  201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青春虐恋登堂入室。

  2014,《同桌的你》《匆匆那年》,核心情节跟《致青春》几乎没有不同。

  网友甚至编起顺口溜。

  国产青春就三宝:堕胎,车祸,难到老。

  为什么青春电影里的女生都在堕胎?

  表达爱情的代价只有这一种选择方式么

  总之。

  成一个抄一批。

  死一批再等。

  反正,总有下一匹黑马,下一个奇迹。

  直到,它的出现。

  2022年年底,凭借着比前作更不如的分数(豆瓣5.6),也凭借着比前作更矫情的眼泪,《前任3》以风卷残云的姿态,在全国拿下19.4亿票房。

  这是国产爱情最大的幸运。

  也是国产爱情最后的幸运。

  Sir曾经与一个拍过数部七分以上爱情电影的导演私下交流,他也连连摇头,看不懂。

  但这无碍《前任》过后,涌现出成群结队,又面目一致的前前任,前前前任。

  《前任》过后,国产爱情片正式进入“以哭为王”的新阶段。

  故事粗糙、人物悬浮、台词注水……不打紧。

  会哭(催泪)就好。

  18年《后来的我们》13.6亿,19年《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9.5亿,20年《你的婚礼》7.9亿。

  有啥共同点呢?

  海报就开始哭唧唧……

  事实上。

  当你回顾这十年国产爱情走过的路。

  你会发现。

  从片名就泄露出一种“赶紧上,再不上就晚了”的敷衍。

  早年流行复制歌名:《栀子花开》《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一吻定情》。

  后来开始疼痛文学:《左耳》《悲伤逆流成河》《何以笙箫默》。

  现在时兴直抒胸臆,还必须凑齐九个字:《可不可以不要离开我》《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

  “不知道投什么的时候,就投爱情片吧。”

  这句业内人的口头禅,说尽国产爱情片的急功近利。

  02

  别误会。

  Sir不是反对套路。

  Sir真正看不起的是,那些张嘴就来的套路总结。

  这本质上是对观众的轻视。

  今天的国产爱情催泪不?

  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挺好哭的。

  但哭过之后,你再细想,刚刚为何而哭。

  坦白讲,Sir在今天的国产爱情,看不到真正的困境。

  什么是真正的困境?

  它可以不强烈,但必须真诚。

  它可以把社会,命运当成最大的反派,但也不回避自己性格的弱点。

  这背后,恰恰需要一套健康和成熟的爱情观,人生观。

  但今天的国产爱情,就像青春片脱离了堕胎和车祸等狗血桥段,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困境等于贫富悬殊。

  Sir作为一个直男都看不下去。

  国产爱情片,可能是被“直男主义”荼毒最严重的战场之一。

  在这里,普通即原罪。

  普通人不配拥有爱情。

  《我要我们在一起》。

  女主母亲重病,急需用钱,还要托关系让医院给安排床位。

  出身低微的男主当然办不到。

  这时候, 女主的富二代发小来了。

  一切搞掂。——还带着一种"举手之劳”的优越感。

  这激起男主的自尊心。

  “老子这么努力,这么辛苦,果然比不上别人的出身“。

  “算了,你走吧“。

  看出来这其中的分裂没。

  男主主动推开女主,真的全心全意想她过得更好吗?

  还是一种自卑自怜的心理作祟。

  他的牺牲,实则是极致的自私。

  沉溺于自己伟大的幻想。

  动不动以献身的姿态绑架他人,亵渎爱情。

  像这样的台词。

  我都替你觉得 亏得慌

  你在我心里一直是最好的

  你应该被祝福被羡慕

  而不是跟着我一起受罪

  包括丈母娘对女主的劝慰。

  我辛辛苦苦供你读书

  你考研究生为什么

  就他那个样子

  能养得了你?

  别杠。

  Sir当然不否认现实中有这样的父母。

  但就像一个人张嘴闭嘴全是现实,你要警惕,现实,往往为了掩饰他的势利。

  说白了。

  所谓现实困境,还是功利的遮羞布。

  因为不能准确临摹出人在泥泞中的艰难,艰难下的软弱,软弱之外的真情,便粗暴地把爱情的终极障碍设置成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命运不公。

  以此收割最多的眼泪,击中最热的话题。

  《你的婚礼》。

  男主已经步入社会了。

  一次关乎职业生涯的关键比赛,居然在发令枪响后跑了出去。

  原因,担心台风中的女主。

  可你想不通,游个泳就那么几分钟,着急那么一会儿吗?

  在他看,着急。

  因为不着急,就没法碰到广告牌砸下来并英雄救美,就没法为后面的“自我嫌贫爱富”做铺垫。

  男主的光环是够圣洁了,可女主呢?

  这是她想要的吗?

  在这场伟大的自我意淫中,大男子是高潮了,但他可曾问过女主,这是她想要的吗?

  你是我的。

  你是我“割肉喂鹰”喂出来的。

  所以,你不能离开我。

  永远。

  同样讲现实“杀死”爱情。

  日本电影《花束般的恋爱》。

  男女主是文艺青年,相识于大学时期。

  合拍度几乎百分百,送礼物会撞款,看的书都一样,还有巨多高度雷同的小习惯,小心思。

  毕业后,两人想法渐行渐远——风花雪月的女主,想以持续的兴趣分享,保证爱情的纯度;

  实用主义的男主,觉得物质才能维持爱情,便疯狂加班,也因此忽视了亲密关系的经营。

  可电影没有把女主拍成只会抱怨的洋娃娃。

  对男主的忙,女主关心的是:你现在的工作,真是你想要的吗?

  对,不是我和我们,而是你自己。

  男主也一样。

  两人分手边缘,男主却因为不甘心,开始自欺欺人:

  于是电影马上打脸——旁边来了对年轻情侣,正交换最近读的漫画,完全就是男女主的翻版。

  两人无言,终于分手。

  男主这才意识到,他所谓的责任与深情,是以牺牲另一半真实需求为前提的,比起感动对方,更像自我感动。

  但电影也没有对这种自我感动口诛笔伐。

  它还想告诉你——自我感动里,感动是无效的,但自我是真实的。

  这才是《花束》真正的后坐力——谜面,是花束般的爱情,自然而然地凋亡;

  谜底,是爱情凋亡后,人随之看清了更本质的自己。

  杀死爱情的不是现实,是现实放大了你我的差异,难以避免的步调不一致。

  正因为此,结尾两个人互相道别,才能如此默契。

  不是因为百分百合拍。

  是因为他们都把对方,首先看做“TA自己”。

  这些体面悠长的细节,你有多久没在国产爱情里看到。

  很少,甚少。

  不全是主创做不做得到。

  是主创即使做到,也对观众没信心。

  就像陈可辛说的:

  现在导演拍爱情片时,永远都只有男女主角这一层矛盾,我觉得肯定不好看,因为这样的爱情片没有分析,没什么可拍的,全凭感觉是很虚的。

  我现在更喜欢拍跟关系有关的电影,这就得从人物里出发。但写多了人物,就没那么浪漫了,年轻人看了就没那么嗨了,这就是矛盾所在。

  这,或许是今天国产爱情“真正的困境”。

  03

  陈可辛没有说谎。

  Sir愿为此作证。

  国产爱情绝非没有精品。

  光是去年,就跑出了另一匹黑马。

  《爱情神话》。

  可Sir没想到——这样一部朴实而轻盈,讽刺而自省,把爱情从各种贫富对立,道德绑架中挣脱出来的诚意之作,也会惹来不正确的非议。

  有些话,是真的狭隘,真的脏。

  李小姐一夜情后故意吊人胃口,是微信养鱼;

  李小姐找老白照顾拖油瓶女儿,是糊弄舔狗。

  其他两位女主也好不到哪儿去。

  一个对老公不管不顾,一个婚内出轨还大言不惭。

  李小姐真的在养备胎吗?

  也许。

  但为什么?

  因为她受过伤。

  而且这伤,她至今没有走出来。

  片中,老白一半好奇,一半关心地询问,前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小姐想都没想:

  不要提那个死男人。

  所以李小姐害怕。

  尽管老白的画,老白的爱心早餐,又让她找到了爱情的感觉。

  但她越陷进去,就更怕老白也变成下一个他。

  所以李小姐犹豫。

  在Sir看,这犹豫恰恰是他们爱情的起点。

  但显然在一部分人看来,这犹豫就是“渣”。

  忠诚不绝对,则绝对不忠诚。

  就像李小姐和老白的爱情无人在意。

  “李小姐们”到底出了多少“差错”,占了老白多少“便宜”,才是关键。

  今天爱情电影的评论区,你总能发现各种强烈的占有欲和与之相对的廉价的道德感。

  而且,还多是“下三路”。

  《花束般的恋爱》,出轨。

  《爱乐之城》,劈腿。

  《春娇与志明》,偷吃。

  《甜蜜蜜》,做小三。

  成年人的爱情要检查。

  青春期的暧昧也不能纵容。

  《盛夏未来》。

  性向特殊的吴磊,亲了一下张子枫。

  呵呵,现在就敢戏耍直女了,以后不得骗婚?

  不行不行,先打个差评严肃表态,严厉批评。

  听着何其振振有词。

  但这种振振有词背后,不也充满着功利主义的霸道与狂躁。

  中国最会拍爱情的导演之一,娄烨,有段话说得好:

  激情戏如果只是拍两个人上床,然后镜头就慢慢摇到别处,传达给观众的信息就是这两个人上床了。

  但如果你拍两个人拥抱,接吻,甚至眼神,动作,就代表心里感受的回馈,这恰恰是人类情感最珍贵的地方。

  这个东西不脏。

  借用此理。

  那些在90分钟,120分钟的缠绵里只看到性,看到出轨,看到劈腿,他们眼中,真的在意爱情么?

  好。

  退一万步。

  这也是“爱情”。

  但能不能,不要用你的爱情,粗暴地去定义别人的爱情。

  爱情是最私人的体验。

  爱情片可能是最能调动创作者本能情绪,也最能激发观众本能情绪的类型之一。

  毕竟,我们要不向往过,要不拥有过。

  这也是过去五年,国产爱情片每年产量稳定的原因。

  而口碑出圈的呢?

  要是不算《甜蜜蜜》经典重映,达到豆瓣7分以上的作品,仅仅四部。

  这种倒退,是资本无底线的逐利,是创作者无意识的自我阉割,还是观众一边控诉自己不是傻子,一边又像行走的消毒水,把自己感情当成模板,把模板之外的情感当成禁区。

  原谅Sir不想给标准答案。

  因为关于爱情,我们本来就有很多答案。

  可以是一个人虚实交错,自我编织的幻梦。

  也可以是两个天涯沦落人,义无反顾的双向奔赴。

  更可以是,四个人无奈错位,注定纠缠一生的遗憾。

  在昨天,关于爱情,我们高谈阔论,各抒己见。

  因为我们知道。

  本来可以……

  但现在,我们谈起爱,都得小心翼翼。

  一会是以小搏大的算术题,一会是黑白分明的是非题。

  怕就怕,在将来——一个个,一群群被格式化爱情催生的小孩。

  只理解一种爱情。

  只允许一种爱情。

  那跟李小姐们的犹豫,周慕云们的多情,甚至,王佳芝们的叛变一并消失的,一定还有基于犹豫,多情,叛变背后的人性。

  这不该是爱情的结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奇爱博士多店老板娘

标签: 运维